林鄭月娥在她的行政長官競選綱領提到: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不同行業的人才,將就此研究加大資源投入及通過政策措施,並成立一個由政務司長主持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,為不同行業培育人才等等。
但是她沒有觸及一個更重大的問題:人口老化引致勞動力下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影響,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外來人才。
勞動力下跌對經濟影響深遠
一般而言65歲或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會明顯較其他成年人組別為低。而當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時整體勞動力便會相應下跌,而每個「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」都要相對地撫養更多的「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」。據政府估計,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將由2014年59.3%逐步降至2064年48.6%,實際勞動力將於2018年達至約350萬高峰,以後就持續降至2064年311萬;總經濟撫養比率(註1)亦會漸由2014年910升至2064年1274。
勞動力是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之一。勞動人口增長於1980至1996年以及1997至2013年這兩段期間分別貢獻2.2%及1.2%經濟增長。換言之若任由勞動力繼續下跌,本港經濟增長將會逐步放緩。據政府估算,隨着勞動力增長逐步減少,香港經濟增長將由2018至2021年的3.5%,降至2030至2041年的2.5%。另一方面,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是政府財政收入重要構成,當勞動力下跌時,政府財政收入就會相應減少。由此可見若政府不設法補充勞動人口,不單公共財政會受壓力,整個香港經濟亦會被拖累。
吸引外來人才概况
為解決因勞動力不足而產生的問題,政府一直探討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成效。在眾多方法之中,吸引外來人才一直被視為最有效一環。外來人才不單可直接填補勞動人口不足,長遠更能透過優秀人才庫進一步吸引投資,促進經濟發展。
政府目前主要透過「一般就業政策」、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」、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」、「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」及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/回港就業安排」計劃吸引不同類別及背景的外來人才。然而實際上經「一般就業政策」及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」來港工作的人,普遍只會短暫在港工作,最終選擇長期留港的人分別只約佔其中8%及14%;經「優才計劃」來港的人數只約佔其每年1000個限額30%。截至2016年2月,「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」只收到247宗申請,其中135宗獲批。而每年透過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/回港就業安排」申請留港工作簽證的人數約1萬。
由以上看來,各計劃中就只有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/回港就業安排」較能吸引人才在港工作;但即使獲批人數相當可觀,其只能反映畢業生找工作的意欲,並未能有效反映實際在港工作人數。事實上,一個非本地畢業生最終是否留港工作,涉及不同個人考慮及客觀環境因素。一般而言,非本地學生於畢業後首先考慮在香港、原居地或是兩地同時找工作;即使他屬意在港發展,他仍要在香港勞工市場競爭中獲得聘用,才可正式在港工作。而我們據估算,香港每年有近2萬個非本地畢業生,當中主要就讀研究院課程,但實際上成功留港就業的只約佔其中25%。作為香港人才庫寶貴資源,政府應更積極協助這批年輕人就業,留港發展。
資料來源:明報
原文連結: (按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