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否需要外来移民?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镁光灯聚焦的政治家,抑或一般的普罗大众而言,似乎都是一个聚讼不休的话题。政府推算香港人力供应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市场需求会趋于紧绌,因此向外寻求「外援」——招揽外来人才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——便成为其中一项应对方案。
「外援」留港人数 呈递减趋势
港府在2015年5月以试验计划形式推出「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」(下称「港二代计划」),又在今年初宣布将无限期延长,至今逾一年,值得加以检讨。
港二代计划主要是面向海外出生的「港二代」,过去尚有许多林林总总的人才政策,但根据入境处记录显示,不论是透过「一般就业政策」还是利用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」来港的人士,其留港时间的趋势都颇为一致,即不足一年时间便会渐渐离开,最后留港7年或以上的组别只占2%或9%。即使把2015年已取得香港居留权的来港人士纳入计算,前者经调整后为8%、后者为14%,总计9%,整体留港人数仍呈递减趋势。
当这些「外援」都只能与香港短期合作,那么「求救」于广大海外港人同胞,他们又会否多讲究几分情面?当局估计在1980至2013年期间,约有84万名港人移居海外,认为这些人的家庭与香港较有连系,或会更有意欲在港发展。根据保安局资料,截至2月底入境处共收到约247宗申请,当中135宗获批。若把「港二代」回流数字与其他人才政策相较,显然较少,但由于港二代计划只针对84万名移居海外的港人第二代,而非全世界,首10月有247个申请来港,不见得太低。
加国欠机遇 港发展机会可补?
再者,实际需透过港二代计划才能回流香港的港二代,未必很多。在一般情况下,若父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,即使孩子在香港以外地方出生亦享有居港权。但如果有一些国家是采用属地主义原则赋予国籍,而港人父母移居后在当地生子,使孩子一出生便拥有当地国籍,则不论父母是否已入籍,都会导致孩子无法申请中国国籍。其原因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》有关条文所施加的限制——出生时若父母已定居在外国,自身亦有外国国籍者,不得同时具有中国国籍。
换言之,港二代计划虽然面向84万广大海外港人同胞的后代,但真正受惠对象相信是这类特殊情况下的案例,尤其是97年后出生的世代。保安局资料显示自1997年回归以来,每年港人移居海外所生子女居港权申请的数目,都平稳地保持在近5万宗或以上,获批数字亦相应地保持在每年近4万宗或以上。在大部分人已有居港权的情况下,当中的被拒个案才需透过新措施来港工作。
港人移居海外所生子女的居港权申请被拒,从回归以来按年反覆增加,从2005年后每年都保持在3,000宗以上,他们被拒的原因应包含上文所述的国籍法限制问题,但数量明显远少于获批个案。因此从港二代计划的真正「客源」来看,甫实行8个月便有247宗申请个案,或许值得更多肯定。
纵然如此,要吸引更多港二代,我们仍需了解他们决定是否来港时的考虑。智经在今年6月访问一名透过该计划来港工作的加拿大港二代,他指出在加拿大港人社群当中,决定他们是否回流发展的因素,并不是港府推出哪些政策,也不是香港本身的条件如何,而是当他们在加国面临种种困境时,香港能否相应地给予他们在当地无法获得的发展机会。
了解异地国情 寻回流「推力」
在一些加拿大人眼中,当地产业结构狭窄,除非是从事教学、天然资源相关领域,否则不易觅得一份理想工作。有报道指一名24岁加国「港二代」即因为亚洲在金融方面发展机会多,才透过有关计划申请回港。现时政府强调欢迎港二代回港「从事不同范畴的专业服务,甚至创业。」但如果能够针对每个不同的海外华人社群特色,解释香港有何当地缺乏的机会,相信会令港二代计划更为吸引。
在工作机会之外,生活环境都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。以楼价为例,香港楼价高昂并不是新闻,但其实加拿大——尤其是华人聚居地的温哥华地区——近年亦面临同样的困扰。据报道,有7成受访者认为当地楼价已是不合理的高昂,影响到当地市民组织家庭的计划,并增加交通的时间成本,这些因素,都成为年轻人往外发展的「推力」。
有效的人才政策,不但要考虑自身所需,人才的需要、异地的「国情」,都是要顾及的因素。
机构: 智经研究中心
资料来源:香港经济日报
原文连结: (按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