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郑月娥在她的行政长官竞选纲领提到: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才,将就此研究加大资源投入及通过政策措施,并成立一个由政务司长主持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,为不同行业培育人才等等。
但是她没有触及一个更重大的问题:人口老化引致劳动力下跌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,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外来人才。
劳动力下跌对经济影响深远
一般而言65岁或以上长者的劳动人口参与率会明显较其他成年人组别为低。而当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时整体劳动力便会相应下跌,而每个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」都要相对地抚养更多的「非从事经济活动人口」。据政府估计,本港劳动人口参与率将由2014年59.3%逐步降至2064年48.6%,实际劳动力将于2018年达至约350万高峰,以后就持续降至2064年311万;总经济抚养比率(注1)亦会渐由2014年910升至2064年1274。
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之一。劳动人口增长于1980至1996年以及1997至2013年这两段期间分别贡献2.2%及1.2%经济增长。换言之若任由劳动力继续下跌,本港经济增长将会逐步放缓。据政府估算,随着劳动力增长逐步减少,香港经济增长将由2018至2021年的3.5%,降至2030至2041年的2.5%。另一方面,薪俸税及个人入息税是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构成,当劳动力下跌时,政府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减少。由此可见若政府不设法补充劳动人口,不单公共财政会受压力,整个香港经济亦会被拖累。
吸引外来人才概况
为解决因劳动力不足而产生的问题,政府一直探讨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成效。在众多方法之中,吸引外来人才一直被视为最有效一环。外来人才不单可直接填补劳动人口不足,长远更能透过优秀人才库进一步吸引投资,促进经济发展。
政府目前主要透过「一般就业政策」、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」、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」、「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」及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/回港就业安排」计划吸引不同类别及背景的外来人才。然而实际上经「一般就业政策」及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」来港工作的人,普遍只会短暂在港工作,最终选择长期留港的人分别只约占其中8%及14%;经「优才计划」来港的人数只约占其每年1000个限额30%。截至2016年2月,「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」只收到247宗申请,其中135宗获批。而每年透过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/回港就业安排」申请留港工作签证的人数约1万。
由以上看来,各计划中就只有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/回港就业安排」较能吸引人才在港工作;但即使获批人数相当可观,其只能反映毕业生找工作的意欲,并未能有效反映实际在港工作人数。事实上,一个非本地毕业生最终是否留港工作,涉及不同个人考虑及客观环境因素。一般而言,非本地学生于毕业后首先考虑在香港、原居地或是两地同时找工作;即使他属意在港发展,他仍要在香港劳工市场竞争中获得聘用,才可正式在港工作。而我们据估算,香港每年有近2万个非本地毕业生,当中主要就读研究院课程,但实际上成功留港就业的只约占其中25%。作为香港人才库宝贵资源,政府应更积极协助这批年轻人就业,留港发展。
资料来源:明报
原文连结: (按此)